2017年上半年专题学习第四篇——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涨姿势:什么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学派是上世纪7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经济学流派,强调经济的供给方面,认为生产的增长决定于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有效利用。在供给学派基础上发展出新供给主义,主张通过放松供给约束,解除供给抑制,让新供给创造新需求,才能提升经济的潜在增长率。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强调在供给角度实施结构优化、增加有效供给的中长期视野的宏观调控。未来我国推进新一轮经济改革,应从国际主流的需求管理“西医”方式,更自觉、更积极转向供给方面的改革创新,防止对“西医”过度依赖,采用“中医为主、西医配合”的供给管理与需求管理相结合的综合疗法。

  面对经济持续下滑,我国没有再出台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而是简政放权,连续下放行政审批权,探索设立自由贸易区,激发市场内在活力,都能看到新供给理论的影子。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综合研判世界经济形势和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工作的主线。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有关重大决策部署上来,深刻把握其中的重大意义、基本要求和若干重大关系,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意义重大而深远。

一、深刻领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意义

第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重大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一直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不懈探索。从邓小平同志打破片面理解姓“社”姓“资”的思维模式,把计划和市场都作为发展经济的手段与形式,明确指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到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到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我们党坚持依靠改革开放推动发展,驾驭经济工作的能力不断提高,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基于对经济发展新阶段趋势性特征的深刻认识,作出了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论断,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强调适度扩大总需求、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针对经济发展多年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供求关系的变化,把体制改革、机制创新与结构调整结合起来,既强调供给又关注需求,既做加法又做减法,使供给和需求更好匹配。这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重大创新,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决策,既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也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第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 

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从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出发。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最直接的变化是经济增长从高速转为中高速,同时还有一些阶段性、深层次、趋势性变化。现阶段,国内消费结构升级加快,个性化、多样化需求趋势日益明显,过去多年形成的生产能力,不完全适应变化了的需求,一些行业出现严重产能过剩,无效供给过多、有效供给不足。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一些发达国家通过加快创新形成了新的竞争优势,一些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加快。过去我国依靠人力和资源环境等低成本比较优势参与中低端环节的国际分工,现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重构加快,传统产业向成本更低的国家转移,加之资源环境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约束日益加剧,亟需重塑新的比较优势。这些变化表明,主要靠资源要素投入驱动的粗放发展方式,已到了非转变不可的时候,必须推动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当前来看,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财政收入增速放缓等矛盾比较突出。这既有周期性问题,也有结构性问题,但主要是结构性问题;矛盾既出现在需求侧,也出现在供给侧,但主要方面在供给侧。这些结构性问题、供给侧矛盾,很多是体制机制性的,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来解决。因此,经济发展新常态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有机整体。推动进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就要抓住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这是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和主动选择。

 

第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 

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新机遇和新矛盾新挑战,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破解发展难题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包括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等诸多方面,其中制度创新主要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科技创新是经济结构优化和要素效率提高的根本途径,这些都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还不协调,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还不平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优化生产力布局和资源要素配置,逐步解决不协调、不平衡的问题。这有利于拓展发展的空间。绿色是实现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以最小的能源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产出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绿色发展理念的有效实现方式。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重要着眼点是提高对国际需求的供给水平、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为此必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积极参与全球合作与竞争,以开放促改革,以竞争促升级。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享发展有利于社会和谐与公平正义,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供给侧与需求侧的良性循环和动态平衡,从而进一步解放生产力,释放潜在消费能力,增强经济活力。这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出发点,也是推动力。

 

第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强大动力。 

 现阶段我国供给侧的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部分地区房地产库存高企、企业杠杆率偏高、实体经济成本过高、经济社会发展一些领域短板突出。如果这些问题不加以解决,不仅影响当前经济增长,也会掣肘未来发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围绕经济结构的制度性问题推进改革,激发内生动力、营造外部环境,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有效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形成经济增长新机制。现在我国市场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结构正在由中低端向中高端升级,但由于有效供给不够、高端制造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产品质量提升、关键设备研发生产等相对滞后于市场需求的变化,综合成本降低、劳动生产效率提升等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我们必须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真正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为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应对世界经济复杂多变局面的关键一招。 

当前世界经济仍然没有摆脱国际金融危机的阴影,复苏进程艰难曲折,增长持续低迷。国际市场萎缩,世界贸易额甚至出现负增长。国际金融市场时有震荡,大宗商品价格剧烈波动。地缘政治、突发性事件等干扰因素增多,世界经济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明显增强。一些国家采取量化宽松政策,短期可能有一定效果,但难以解决根本性问题,还可能产生外部负效应。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当前外部环境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很大不利影响。过去外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几个百分点,但这两年是负拉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开放型经济快速发展,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中国制造”走出国门、享誉全球。但也应该看到,随着我国劳动力、土地、环境等要素成本逐步提高,传统比较优势有所减弱。在外部环境和传统优势都发生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只有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结构优化升级,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

二、紧紧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要求

第一,把握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是使我国供给能力更好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顺应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落脚点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其针对性很强。近年来,我国不少消费需求无法在国内得到满足,外溢到国际市场。据测算,2015年我国居民全年出境游达1.2亿人次,消费总额近1.5万亿元。这表明,我们不是需求不足,或者没有需求,而是人民群众的需求变了、升级了,但供给的产品却没有变,无论是质量还是服务,不少都跟不上。我们要着力解决供给侧的这些结构性问题,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

第二,把握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

 当前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三去一降一补”,也就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这五大重点任务,相互关联、互为补充,需要统筹兼顾,协调推进。去产能、去库存,是为了调整供求关系,也是为了企业去杠杆,既减少实体经济债务和利息负担,又防范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降成本、补短板,则是为了提高企业竞争力、改善企业发展条件、增强经济潜在增长能力。有力、有度、有效落实好这五大重点任务,需要各级政府按照中央统一部署,坚持问题导向,扎实推进。

一是坚定不移去产能。去产能,既要化解过剩产能,也要坚决淘汰落后产能,还要严控盲目新增产能。对钢铁、煤炭等重点行业去产能,国家已制定了方案,确定了目标,并已经开始行动。2016年要压减煤炭产能2.5亿吨以上、粗钢4500万吨左右,力争5年内压减粗钢产能1 ~ 1.5亿吨,3 ~ 5年内退出煤炭产能5亿吨左右、减量重组5亿吨左右。要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加大环保、能耗、质量、安全等方面的标准制度建设和执法力度。去产能的一大难点是人员安置。2016年全国共涉及近200万职工。要通过内部挖潜、培训转岗、内部退养等方式,通过支持发展新经济创造新岗位等,确保职工转岗不下岗,妥善解决好这一难题。

二是因城施策去库存。去库存主要是解决部分城市尤其是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库存高企的问题。房地产属于不动产,不像普通商品一样可以在不同城市之间流动,这决定了不同城市的房地产市场供求状况有很大差异,因此去库存要分类指导、因城施策。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之中,解决“三个1亿人”的问题,改善城镇居民居住条件,都可以释放很大的住房市场需求。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深化住房制度改革,以解决城镇新居民住房需求为主要出发点,以建立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为主要方向,进一步提高库存较多城市的棚改货币化安置比例,鼓励和支持农民工等群体在城镇购房,扩大住房有效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

三是积极稳妥去杠杆。要全面客观看待我国的债务问题。目前我国政府负债率为40%左右,中央政府负债率16%左右,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是比较低的。地方政府性债务,70%是有资产支撑、有回报机制的。杠杆率偏高,主要表现在非金融类企业部门。这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以银行为主导的间接融资结构等密切相关。高杠杆的形成是历史的、长期的过程,短期内很难一下子降下来。国际上许多研究和实践表明,快速去杠杆和快速加杠杆,都不利于经济增长和金融稳定,杠杆率快速变动触发金融危机的概率明显高于温和变动的概率。因此,要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基调不变,坚持防范金融风险的基调不变,在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基础上,首先遏制住杠杆率上升势头,再以市场化方式逐步去杠杆。既要通过并购重组、引入战略投资者、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等方式,化解降低债务存量,又要通过建立债务风险预警制度、强化企业预算约束、提高股权融资比重等方式,来控制债务增量。

四是多措并举降成本。当前不少企业反映各种负担比较重、成本上涨很快、生产经营困难,有些企业甚至向成本更低的国家转移。如果这个问题持续下去,很多企业将难以承受,很多产业发展将难以持续,我国经济竞争力就会降低,甚至会出现更多风险。因此,必须综合施策,降低企业负担和成本。近年来,国家在推开“营改增”、扩大小微企业税收优惠、阶段性降低“五险一金”缴存比例、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降低电价和物流费用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最近国务院又印发了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工作方案。这些措施要落实好,让企业真正受益。降成本不能仅靠中央政府的政策,也需要地方从实际出发采取一些管用对路的措施。

五是突出重点补短板。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村贫困问题是最大的短板。要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要补齐公共服务短板,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建立健全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机制。要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提高投资有效性和精准性,推动形成市场化、可持续的投入机制和运营机制。要补齐生态环境短板,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实施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环境治理保护等重大工程,实现生态质量总体改善。

第三,把握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在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很明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是改革,路径也是改革。要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通过改革创新,做好“加减乘除”,最终建立起一个不断适应市场需求的供给体系。党中央、国务院为此已经作出相应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点应推进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通过深化经济科技领域的重大改革创新,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当今社会化大生产的突出特点,就是供给侧一旦实现了成功的颠覆性创新,市场就会以波澜壮阔的交易生成进行回应。当前,我国一些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同时大量关键装备、核心技术、高端产品还依赖进口,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根本上说是由于我国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始创新能力不强。为此,我们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最大限度聚集创业创新合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积极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改造提升传统动能,推动现代服务业、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要深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催生更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支持众创经济、分享经济等发展。加快实施《中国制造2025》,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促进制造业向高端、智能、绿色、服务方向发展,加快生产、管理、营销模式变革和流程再造,重塑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推动传统产业焕发新的生机。为此,最近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题研究促进消费品标准和质量提升、增加“中国制造”有效供给问题。特别要指出的是,要围绕弥补自主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能力不强这个短板,健全创新激励机制,大力加强基础研究,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砍掉科研管理中的繁文缛节,让科研人员放手创造,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是解决我国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的治本之策。

二是通过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支持实体经济创新发展等措施,切实增强供给能力。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要着力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改组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提高国有资本配置和运行效率,形成国有资本流动重组、布局调整的有效平台。当务之急是打好国有企业提质增效攻坚战,推动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结构调整,巩固加强一批,创新发展一批,重组整合一批,清理退出一批。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公司股份制改革,深化企业内部机制改革,充分激发企业活力。压缩国企管理层级,力争3年内多数中央企业管理层级由目前的5 ~ 8级减至3 ~ 4级以下。同时也要通过出台更多的优惠措施、探索更多的有效渠道,支持民营经济、小微企业更好发展。不管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不管是大型企业还是小微企业,都要通过更多的改革创新举措,推动这些实体经济大有作为、有更大作为,让他们创造、提供更多的一流产品、一流服务,为增强我国供给能力作贡献。

三是通过深化财税金融体制、价格及要素市场改革,为发展和健全供给体系提供有力保障。要围绕解决中央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完善地方税体系、增强地方发展能力、减轻企业负担等关键性问题,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现代财税制度。当前要结合“营改增”改革,考虑税种属性,进一步理顺中央和地方收入划分,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要改革完善现代金融监管体制,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防止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综合运用并创新流动性管理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深化国有商业银行和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发展民营银行,继续推进投贷联动试点。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市场决定价格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目前,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价格改革尚未完全到位。下一步,要重点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加快推进能源价格市场化,完善环境服务价格政策,理顺医疗服务价格,健全交通运输价格机制,创新公用事业和公益性服务价格管理。要将政府定价范围限定在重要公用事业、公益性服务、网络型自然垄断环节等方面,同时也要反映真实的供求关系。要素市场改革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大重点。要把调整和完善人口政策落实好,进一步提高人口、劳动力和人力资源素质。探索完善土地制度,提供有效供给。财税金融体制改革、价格及要素市场改革到位了,就可以有效激发市场活力,释放供给活力,提供发展动力。

三、正确处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几大关系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有些改革和调整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周全考虑、统筹兼顾,特别要处理好一些重大关系。

第一,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由于种种原因,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目前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影响了资源配置效率,不利于提升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这就要求进一步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重要指示和李克强总理在全国推进“放管服”改革电视电话会议上的明确要求,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进一步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更好地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聚焦影响改革发展特别是投资环境的突出问题,继续大幅削减行政审批和各类资质职业资格认定等事项。2016年下半年再取消50项以上行政审批事项,取消1/3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加快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实行“五证合一、一照一码”。推进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规范权力运行。转变监管理念,加强和创新事中事后监管,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强化综合监管、信用监管、智能监管和社会监管,探索审慎监管,提高监管效能。创新政府服务方式,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提供公开透明、高效便捷、公平可及的政务服务和公共服务。同时,要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促进要素资源有序流动。建立公平竞争保障机制,完善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打破地域分割和行业垄断。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应用,依法保护企业家财产权和创新收益,增强企业创新发展能力。

 

第二,处理好供给与需求的关系。 

供给与需求两者同生并存,供给侧与需求侧是管理和调控宏观经济的两个基本手段。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管理和调控宏观经济是着重在供给侧发力还是在需求侧发力,要依据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来决定。过去较长时间,我国总体上是以需求侧为主,对推动经济增长发挥过重大作用。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结构、市场条件、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一系列供给侧结构性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在做好需求侧管理的同时,要更加重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们要全面、深刻领会中央的精神,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推进结构性改革尤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解决供给结构与变化了的需求结构之间不完全适应的问题,全面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与效益。同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适度扩大总需求也是相关联的。消费是最终需求,我们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积极推进落实“十大扩消费行动”,加快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战略,改善产品和服务供给,积极扩大新兴消费、稳定传统消费、挖掘潜在消费,推动消费结构转型升级。当前服务领域的供给还有不少欠缺,像医疗服务长期不足、优质教育资源稀缺,甚至有的地方居民想进公立养老院,排队要等到100年之后。要消除障碍,放宽市场准入,增加这些服务的有效供给,满足群众的消费需求。有效投资对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具有关键作用。投资就当前而言是需求,就未来而言是供给。要补上经济社会领域的一些短板,需要有效投资。当前投资增速持续放缓,特别是7月份民间投资出现了负增长的情况。要创新投融资机制,合理扩大投资特别是民间投资,加快启动一批“十三五”重大工程项目,继续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网络基础设施、棚户区改造、农村危房改造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建设,支持科技创新和企业改造升级。2016年部分地区发生了罕见的大洪水,不少城市内涝严重,说明水利设施和城市防涝设施建设仍有不少欠账,还有很大的投资需求。总之,要正确处理供给与需求的关系,促进需求扩大与供给改善协调推进。

 

第三,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 

我国经济结构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是长期积累形成的,“病去如抽丝”,解决起来决非一日之功。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要立足当前,着力解决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也要着眼长远,依靠改革加快形成完善的体制机制。这里的一个关键问题,是要把握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从根本上讲,只有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才能长期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也才能长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但结构调整、转型升级需要一个过程,一些措施在短期内可能会有收缩效应,如果把握不好力度、节奏和方法,就存在着经济失速的危险。一旦经济增长滑出合理区间,财政、金融、就业等风险就有可能集中爆发,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也难以推进,社会稳定就会出大问题。因此,把握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至关重要。过去三十多年来,我们依靠改革推动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社会保持和谐稳定,改革、发展、稳定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这次推进结构性改革也不例外。我们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持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总体思路。要继续创新宏观调控方式,在区间调控的基础上加强定向调控、相机调控,引导良好发展预期,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有利的宏观环境。要善于靶向施策、精准发力,瞄准那些既能改善供给又有利于稳定增长的领域,多下功夫。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举措,看准了的,要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大胆探索、积极推进,同时要稳妥审慎,步子一定要稳。条件暂不成熟的,有必要通过试点积累经验。要坚持底线思维,坚决守住保就业等民生底线,努力保持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第四,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这是多年来我国改革发展的成功经验。对于中央已经做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部署,地方要全面、准确、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发扬钉钉子精神,确保政策落地生根。鼓励地方大胆探索,尊重群众首创精神,重视基层鲜活实践,是改革不断深化的智慧之根、活力之源。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地方要敢于担当、勇于作为,在中央确定的大方向大原则下,结合本地实际,以多种方式探索和创新,努力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探索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具体办法和经验,并加以复制和推广。还要注重调动企业家、创新人才、各级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营造激励干事创业的宽松条件。企业家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要用透明的法治环境稳定预期,给他们吃定心丸,鼓励他们开拓进取,把创新精神、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结合起来,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打造更多中国金字品牌。对创新人才,要建立完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对各级干部,既坚持党纪国法的“高压线”,也要重视正面激励,完善容错纠错机制,旗帜鲜明地给那些扎实做事、不谋私利的干部撑腰鼓劲。

 

第五,处理好国内与国外的关系。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要坚持从我国实际出发,解决国内经济结构特别是供给侧的结构性矛盾,又要树立世界眼光,扩大对外开放,在互利合作中聚集先进要素资源,打造国际竞争新优势,同时以开放倒逼改革。要加快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推动对外贸易向优质优价、优进优出转变,进一步放宽外商投资市场准入,支持企业扩大对外投资。完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加快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加强国际产能和装备合作,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总之,要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更好地统一起来,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意义重大,任务艰巨。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攻坚克难,扎实工作,不断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向深入,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