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院系:
为做好2015级本科学生的教学工作,现启动2015级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并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修订对象
2015级各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均须根据学校的要求进行修订。2014年度新申报的财务管理、休闲体育、软件工程、旅游管理、国际商务、公共艺术等6个本科专业也须提交定稿人才培养方案。
二、修订的主要依据
1. 地区经济文化建设、社会发展需要;
2. 我校学生的全面发展、能力提升、个性化成长的需要;
3. 我校应用技术型转型发展试点方案建设要求;
4. 《武汉商学院关于制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2013年);
5.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
6.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培养要求及核心课程设置规范;
7. 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基本指标;
8. 近年来应用型本科教育改革成果和经验,尤其是卓越计划中适宜推广的做法。
三、修订要求
1.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以学校办学定位和市场需求为出发点,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凝练专业特色。培养目标表述清晰具体,充分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
2.深化校企合作,建立一套人才培养模式
加大企业深度参与专业人才培养的力度,共同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共同构建课程体系、确定教学内容、实施培养过程、评价培养质量,建立一套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
3.以能力为本位,优化课程体系
(1)构建满足市场岗位能力需求的课程体系,明确培养专业实践能力的核心课程,形成有利于学生就业和可持续发展的课程模块或课程群。
(2)能力与培养目标之间要有合理的逻辑关系;能力与课程之间要有清晰的对应关系。可根据专业特点和专业能力分解情况,将若干个课程合并为一个模块,对应培养一种能力。这些关系要以文字或图表的形式完整地写入人才培养方案,让任课教师和学生看得明白。
(3)论证重组课程构成。参照教育部最新本科专业目录核心课程要求,结合专业特色定位,进行课程构成的论证与重组,重视课程设置的先后衔接及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重视课程内容的整合,科学设置专业核心课程,灵活设置专业方向课程,杜绝简单设课,因人设课。
(4)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4.规范和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1)各专业实践教学比例原则上不得低于总学分的35%。
(2)通过由基础实践到综合、创新实践的逐级深入培养,把实践教学贯穿于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的要求。
(3)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的比例。
(4)鼓励开设独立设置的实践课程,即所有课程学时均为实验、实训、实习学时的课程。鼓励以专业综合训练为目的开设项目性课程,开展项目式教学。
5.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调整
根据《武汉商学院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实施方案(试行)》(见附件),课程设置采用“1+1”的方案,即:大学计算机基础 + 建议开设1门专业类计算机基础通识必修课程。
《大学计算机基础》仍为通识必修课程,3个学分,48学时,但实行考试免修制度,学时分配改为24+24,周课时4节,上课周数12周。完成《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后,建议各专业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从“程序设计基础”、“多媒体技术及应用”、“数据库技术及应用”等课程中选一门作为专业类计算机基础通识必修课程(仍置于语言与技能类别中)。
课程代码 | 课程名称 | 课程 性质 | 学分 | 周学时 | 总学时 | 理论 学时 | 实验 学时 | 考核 方式 |
BD0101002 | 程序设计基础 | 通识必修课 | 3.0 | 4.0 | 48 | 24 | 24 | 考试 |
BD0101003 | 多媒体技术及应用 | 通识必修课 | 2.0 | 2.0 | 32 | 0 | 32 | 考查 |
BD0101004 | 数据库技术及应用 | 通识必修课 | 3.0 | 4.0 | 48 | 24 | 24 | 考试 |
6.其他通识必修课程调整
(1)《形势与政策3、4》每学期0.5分,8个学时,前两个学年四个学期合计2分。
课程代码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周学时 | 总学时 | 理论学时 | 考核方式 |
BA0101004 | 形势与政策I | 0.5 | +0.5 | 8 | 8 | 考查 |
BA0101005 | 形势与政策Ⅱ | 0.5 | +0.5 | 8 | 8 | 考查 |
BA0101006 | 形势与政策Ⅲ | 0.5 | +0.5 | 8 | 8 | 考查 |
BA0101007 | 形势与政策Ⅳ | 0.5 | +0.5 | 8 | 8 | 考查 |
进程表填表方式:
课程名称 | 学 分 | 总学 时 | 学时类型 | 按学期周学时分配 | 考核方式 |
理论 | 实践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形势与政策I-IV | 2 | 32 | 32 | | 讲座 | 讲座 | 讲座 | 讲座 | | | | | ☆ |
(2)《高等数学》课程信息具体如下:
课程代码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周学时 | 总学时 | 理论学时 | 考核方式 | 适用专业 |
BD0602001 | 高等数学A(上) | 4 | 4.0-0.0 | 64 | 64 | 考试 | 理工类 |
BD0602002 | 高等数学A(下) | 6 | 6.0-0.0 | 96 | 96 | 考试 | 理工类 |
BD0602003 | 高等数学B(上) | 4 | 4.0-0.0 | 64 | 64 | 考试 | 经管类 |
BD0602004 | 高等数学B(下) | 4 | 4.0-0.0 | 64 | 64 | 考试 | 经管类 |
(3)鼓励非经济管理类专业在通识必修课中开设《管理学原理》、《经济学原理》课程。
课程代码 | 课程名称 | 课程 性质 | 学分 | 周学时 | 总学时 | 理论 学时 | 实验 学时 | 考核 方式 |
BM0101004 | 管理学原理 | 通识必修课 | 3.0 | 3.0 | 48 | 36 | 12 | 考试 |
BP0101003 | 经济学原理 | 通识必修课 | 2.0 | 2.0 | 32 | 22 | 10 | 考试 |
7. 综合素质学分最低获得学分标准
学生应获得的综合素质最低学分,各专业规定不得低于6学分。
四、提交材料
请各院系认真组织论证、审查2015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收齐后于3月10日前统一提交电子和纸质盖章版。
联系人:王艳、王泽 联系电话:84791367
附件:武汉商学院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实施方案(试行)
教务处
2014年12月30日
附件:
武汉商学院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实施方案(试行)
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是为学生提供的计算机知识、能力与素质方面的教育,旨在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及其他相关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质,为将来利用计算机知识与技术解决自己专业实际问题打下基础。考虑到当前学生差异化的学习基础及专业对计算机课程的不同需求,统一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设置已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因此,学校决定从2015级开始,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进行改革。
(一)本科
课程设置采用“1+1”的方案,即:大学计算机基础 + 建议开设1门专业类计算机基础通识必修课程。具体方案如下:
1.《大学计算机基础》为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通识必修课程,学生必须获得该门课程的学分。但课程实行考试免修制度,新生入学后,统一参加学校组织的大学计算机基础免修考试,考试合格者,即可以免修,自动获取该门课程的学分。测试标准主要参照普通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等级考试一级考试大纲。拥有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证书或同等层次证书者可不参加免修考试,直接获取该门课程学分。课程仍为3个学分,48学时(24+24),周课时4节,上课周数12周。
2.完成《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后,建议各专业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从“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多媒体技术与应用”、“数据库技术与应用”等课程中选一门作为专业类计算机基础通识必修课程。课程学分、学时等另定。
根据专业类别,学校推荐课程如下:
类别 | 专业 | 推荐课程 |
经管类 | 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国际商务、财务管理、酒店管理、旅游管理、体育经济与管理 | 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库技术与应用、网页设计与网站建设基础 |
文化教育类 | 商务英语 | 多媒体课件制作、数据库技术与应用 |
理工类 | 烹饪与营养教育、汽车服务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 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库技术与应用 |
艺术类 | 动画、公共艺术 | 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多媒体技术与应用 |
3.对免修考试成绩排名前10%的学生,以通识选修课的形式组建兴趣提高班,学生可自愿参加。兴趣提高班所开课程以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规定的核心知识模块来构建,每个学期提供若干门课程供学生选修,以达到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目的。选修课程应不与“专业类计算机基础通识必修课程”重复。提高班课程考核合格,可获取相应的学分并计入通识选修课总学分。
4.学校将加强计算机类网络选修课建设,以进一步保证兴趣提高班选修课程的开设。
(二)专科
专科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实行“《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免修+提高班选拔选修”制度。具体方案如下:
1. 《计算机应用基础》为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公共必修课程,每个学生必须获得该门课程的学分。但课程实行考试免修制度,新生入学后,统一参加《计算机应用基础》免修考试,考试合格者,即可以免修,并自动获取该门课程的学分。拥有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证书或同等层次证书者可不参加免修考试,直接获取该门课程学分。
2.对免修考试成绩排名前10%的学生,以公共选修课的形式组建兴趣提高班,学生可自愿参加。每个学期提供若干门课程供提高班学生选修,以此达到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目的。提高班课程考核合格,可获取相应的学分并计入公选课总学分。
3.《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本着“理论精讲、实训优化”的原则,将学时调整为48学时(24+24),学分3分,周课时4节,上课周数12周。未来几年将逐步淡化理论授课,以至取消集中理论授课,而改为课程的基础知识由学生通过网络自学,仅提供实验面授指导。实验课的重点为工具性、操作性的内容。考核方式由课程承担部门自行决定,可维持原先的考核认定方式。
4.学校将不断完善计算机选修课课程体系,为不同类别、不同专业、不同需要的学生提供更加丰富、针对性的课程选择。也将加强计算机类网络选修课建设,以进一步保证兴趣提高班选修课程的开设。
5.为改革课程教学方式方法,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资源、条件,学校将支持《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课程微课专项建设项目。微课教学内容重点关注课程的主要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以及对学生一级考试进行专项指导。同时,鼓励任课教师在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应性、针对性地改革和优化,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水平。
教务处
2014年12月8日